搬砖小组 - 摸鱼不成 默默搬砖

归纳法适合短期,演绎法适合长期和不确定环境。A股流动性高但量化占比大,投资需走正道。市场或迎中期震荡,需关注流动性变化。

今天中午在直播的时候跟大家聊了好几个有意思的笔记,大家的反馈还是蛮不错的。其中有两个笔记感觉能跟大伙儿再仔细聊一聊。

一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区别。大家在成长的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在学习如何使用归纳法,这在学习历史总结规律的时候这套方法非常有效。

演绎法用的人比较少,演绎的核心是推演后续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思考模式。不熟悉演绎法的人听到演绎路径的时候总会觉得是脑洞大开,但其背后也是有逻辑的。

在刚进入职场的前几年,这两种方法的差距其实并不大,不过由于归纳法比较符合大众的逻辑,所以归纳总结做得好的人会更容易得到领导的青睐。但如果时间拉长,会发现演绎法在长周期的维度更有成长性。

特别是在环境剧变的时候,演绎法的优势会凸显出来。这是因为归纳法是从过去历史中总结规律,如果当前的状态已经跳出了历史,那得出的结论就不太好使了。而演绎法是通过合理的逻辑去推演未来发生的事情,通过未来的潜在可能来决定当前应该如何应对,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这种方法是更为有效的。

二是投资要走正道,研究蝇营狗苟靠博弈勾心斗角的股票多了,人也容易沾染这些恶习;研究志存高远的公司多了,人格局也会相应提升,这在A股投资者中是非常明显的。

A股流动性环境确实好,现在单日成价额超一千万美元的公司有3700支,而美股也就只有3200只,比较好的流动性环境让大家有一种很好赚钱的错觉,所以民间用投资的思维去看待A股的人并不多,讨论A股就是问“炒哪只”。

这种想法在以前的A股还能赚钱,但现在量化在市场的占比实在是太高了,这群量化基金在海外已经几乎没有办法做出超收益,但在A股超收益是非常持续的,人工想跟计算机来拼交易是真的卷不过。。

而且整个市场的交易成本其实是比较高的,这里不只是大家所看到的各种交易费用,更多的是量化参与进来以后在衍生品上所做的套利。参与衍生品的量化在赚钱,中间做市商在赚钱,这一部分的隐形费用其实都是让高频交易的散户担着了。

在2024年七八月的时候,我真的见到周围有好几个老哥选择了退出市场。过去这一年市场总体处于增量,难度其实是偏低的,等到流动性持续下行的时候,这个生态的自然淘汰就来了。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这种方法就不行,情绪和流动性驱动是A股的属性,在未来这种交易模式也有他继续生存的空间,但这并不是大多数人的路子。

找到自己的能力圈,接受自己的缺点,带着信心、决心和耐心,持续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保持正道终归是有回报的。

而我们比较熟悉的方法就是在左侧方向去找机会,今年的钢铁和快递大家应该有明显的感受。布局左侧方向确实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起来,但下行风险不大就是对本金最好的保护,这个风格我们会延续下去的。

我们另外一个给大家的解就是投顾组合,我们是真的认为这个形式能给大家带来获得感。今天周五汇智乾坤发车,我们止盈了部分沪深300和中证A500的头寸,后续这部分仓位会投到超出益更大的同类产品里,同时我们也小比例止盈了之前左侧定投的钢铁,这种交易还是蛮舒服的。

定投发车计划这次有几部分的头寸,沪深300和黄金是我们持续定投的两个方向,上游周期行业继续定投农业、化工和煤炭,剩下的仓位我们开在了三个新的品种上,分别是两支专注于成长和红利的量化产品以及之前做过一次比较舒服交易的北证50。

量化的超额收益在今年确实很大,公募最近的量化产品表现也是蛮不错的,门槛也比私募量化低很多,贝塔没问题的环境下可以跟着走。北证50我们买的就是小市值因子,现在组合里没有小微盘的头寸,所以用这个来补上这一块的贝塔。

……

1、今天市场继续调整,指数层面都略低一些,倒是个股涨得偏多,市场呈现分化的格局。

过去这几个市场上涨比较多了,当前是有可能会进入中期震荡状态的,后续核心还是看成交的变化。今天全市场1.62万亿,相比昨天缩量了不少,下周要注意流动性中枢的变化,如果持续缩量,那交易仓位就一定要谨慎再谨慎了。

2、雷军:小米汽车7月交付量超30000台。小米的这个销量的速度真是创造了历史,毫无疑问已经在汽车业站稳了脚跟。不过对整个汽车业下半年是要注意的,去年高基数的压力会逐步显现,最近数据已经开始向下,后续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压力。

3、两部门: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等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这个真是蛮意外的,大伙做股可能不太理解,举个例子吧,就好像哪一天你中签了新股,卖掉以后说要赚所得税一样。。

4、软件设计巨头figma盘前涨超23%。美股给AI应用的估值确实是太狠了,这一次Figma直接给到了60倍的PS,相比市场之前比较高预期的30倍直接翻了一倍。A股今天的AI应用表现也还蛮不错的,下半年产业趋势肯定要加速,选股的重点是看哪一家公司真正创造了现金流。💸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