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在2018年后已连续7年实现“净储蓄”,即上市公司赚的钱大于投出去的钱。这种“创始人模式”的转变,为红利类资产和自由现金流投资带来长期机会。
今天丁昶老师发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变局之中的投资与研究,由于内容非常丰富,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们就不总结这篇文章的内容了。倒是文章里有一个视角,我们认为值得跟大家聊聊。
我们之前跟大家说过A股已经从融资市变成了分红市,从总体角度上市场开始给投资者真正创造分红回报。这个角度也我们是中长期看好红利类资产的重要支撑,所以我们在汇智乾坤里持续重仓配置了红利资产。
而另外一个视角则是从上市公司层面来观察,上市公司要有钱分红,财务上得从“净投资”转为“净储蓄”,也就是赚的钱要大于投出去的钱,才能有真正的结余。
把全市场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表拉出来,加总后可以看到,2018年以后A股已经连续7年实现“净储蓄”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也就是说,2018年以后上市公司群体已经开始持续存钱了。

我们最近一直在买自由现金流相关的ETF,从这个角度,其实很好解释了过去几年自由现金流逻辑在A股是可行的。并且这是一个长期的变化,带来的是真正长期的投资机会。
另外从2024年申万一级行业的数据来看,持续储蓄的行业排名前列的是交运、通信、食品饮料和石油石化。这里面高速公路、三大运营商和三桶油是典型的红利类资产,食品饮料本身就是现金牛,有这种特性并不意外。

看排在后面的行业我们感觉还挺有意思的,建筑倒数第一就不用说了,虽然是低估值,但现金流压力是非常大的。而公用事业,市场一般认为是红利资产,但事实上这个行业还是在持续投钱的,往里看新能源企业是在持续投资的,真正有现金流回报的还是水电。
另外就是电子和电力设备,成长性行业处于高投入阶段也很正常,市场期待的是他们未来的发展。成长性行业的投资长期逻辑固然重要,更合适的是从中期维度跟随产业景气周期做配置。
在目前这个环境里,企业有钱和没有钱差别是非常大的,能实现“净储蓄”的行业长期才会有“躺”的机会。真正的存款搬家,是要关注这类资产的趋势,市场高波动的部分还是得用波段交易来应对。
最近这段时间就比较典型,科技方向震荡比较剧烈,仓位在这上面的小伙伴都感觉不太舒服。最近这段时间的下跌更是与美元流动性的扰动有关,背后最重要的因子就是美国政府的持续“停摆”。
简单来说,就是美国政府停摆以后,钱没有花出去,导致TAG(财政部在美联储的总账户)从3000亿美元跳升到了1万亿美元,进而使得市场的短期利率上行,开始出现流动性问题。
这种事能解的方法有两个,直接的就是美国政府重新开门,把支出给花出去,现在各家机构基本预期下周的概率会大一些。但如果迟迟不开门,就得美联储采取临时举措来救市场的短期流动性了,现在还没有看到有类似的动作。
短期的流动性扰动可能确实会有冲击,但影响一般不大,特别是有美联储兜底,应该是不会出大问题的。
接着扯扯盘面,昨天受到海外巨震影响今天大A低开,不过抄底盘比较猛,把市场持续买起来了,有种绝地反击的感觉。收盘看市场继续保持在震荡格局中,没有太多的变化。
结构层面,最近市场的热钱明显是从TMT方向流到新能源了,从电池到光伏,再到今天电网设备,基本上把电力设备的二级行业都轮了一遍。从场内的筹码角度看,就是成长资金在持续做高切低的动作。
基本面逻辑上,电力系统领域确实是有机会的,海外现在确实缺电,如果电力跟不上芯片就要堆在仓库里了,美国已经在加紧补这个短板。
国内的电力设备企业过去20年都已经积累了成熟技术,过去5年很多都在深耕海外市场,这一轮需求的上行确实有机会做大,明年会有很多公司能体现出业绩,后续值得持续跟踪。
……
1、SK海力士向英伟达供应的HBM4较上代涨价50%。这次存储周期的涨价非常猛,无论是低端的DDR4,还是高端的HBM4,都在蹭蹭往上涨。真正核心的公司肯定是受益的,三季度财报已经看出一些端倪了。
不过真正放量的时间点应该是在四季度至明年上半年,未来一段时间对于存储的基本面情况确实没有办法证伪,但股价已经到了如此高波的阶段,节奏层面是更加需要注意的。
2、嘉元科技:与宁德时代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明后年在储能和动力需求双拉动的驱动,整个电池产业链都会保持比较景气的状态,对于必然要使用到的供应商,下游涨商进行提前锁定产能是常见的操作。
3、今天市场开始传出新建国有数据中心必须要使用国产芯片的消息,大伙讨论得比较多,我们认为这个信息能传出来,就说明国产的算卡已经到了可以用的阶段,直接利好的就是国内的算力芯片公司了,明年先进制程配合放量,将会带来比较大的业绩弹性。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民营的数据中心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机会,毕竟需求还是在的。不过这部分公司的生意模式确实是比较差,要用一个重资产的投入来换取租金,周期性会相对强一些。
4、小鹏科技日发布全新一代IRON人形机器人。小鹏这次做人形机器人真的很像人,有网友评论说:“有本事把衣服脱了看看”,不得不说,这一次小鹏确实是划了心思。
未来两个月机器人方向会有比较多的刺激,海内外的新品都会陆续发布和定型,这是比较大的催化。但是否能大规模有经济性的落地还需要观察,毕竟对于新技术,市场往往会高估短期的变化。💸